數位孤立時代需要的書 —《你可以獨立,但不孤立》

在台灣很多人經歷過Omicron居家隔離後,一定會發現「你可以獨立,但不孤立。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你可能全家都被居家隔離7天,如何領藥?如何吃三餐?如何領關懷包?

這時朋友和社群的重要性就顯現,不然就會像北漂學子,被陳部長說:「已上大學,該自己照顧自己。」(咦?

這段時間我曾幫朋友領關懷包、送藥,也麻煩家人幫我送餐,總之,這次疫情讓我們再次有了活化社會網絡的機會。

本書作者Val Walker是一個專研悲傷、失去與失能的專業復健諮商師。書中有也走出孤立的故事,如何怯生生踏出第一步?

如果家人朋友都離太遠,或者遭遇困境自身難保時,我們就會覺得孤立無援。但人們不希望別人知道我們實際上有多孤單,會刻意表現出快樂、受歡迎的模樣,尤其在社群媒體上。

作者在一場大手術醒來,發現自己完全孤立無援,看到朋友傳來的簡訊,說她不能來幫忙,她覺得那真是人生最孤單的一刻,她才開始寫這樣一本書,讓面對跟她一樣遭遇的人可以得到參考與指引。

當發生生病、搬遷、喪親或失去工作等可能讓人變得孤立無援時,找到新的友誼、支持團體和社群,走出來方法。

臉書有四百個好友,卻沒有一個可依靠的數位孤立時代,孤立不等於寂寞(書中指出最寂寞的一化是Z世代),Y世代的孤立程度可能更高。

孤立和社群媒體是惡性循環,研究顯示:「孤單又孤立時,更有可能過度依賴社群媒體,逃避對話和有意義的面對面活動。

書中提到很多克服孤立的方法,簡單舉個幾個:

與人交談

找回對話的自信

向社群尋求支持

建立友誼和社群

在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地方,不碰到人比碰到人更難,書中針對美國提出的建議與個案側寫不見得全都適合台灣,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探討社群造成的孤立現象的書,但本書更全面的透討了造成孤立的各種現象,例如癮症和悲傷、疾病和照顧、搬遷或調職等造成的孤立,如何採取行動,創造社群,在這個數位孤立時代,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,讓你的臉書四百個好友至少有幾個人可以依靠。  

返回頂端